笔趣阁
笔趣阁 > 诡三国 > 第3187章山东子弟多才俊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187章山东子弟多才俊

  诡三国

『骠骑必在河东。』


曹操缓缓的说道,声音有些沉闷。


『骠骑精锐骑兵,现在多半是在左冯翊……与河东仅仅只有一河之隔……』


曹操胡须动了动,将后面半句话吞了下去。


之前曹操和郭嘉之所以会觉得斐潜到了河东是一件好事,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斐潜坐不住了,控制不了河东了,所以斐潜要来河东坐镇。


要镇住河东,当然就需要带大量的兵卒前来,而大量的兵卒囤积在河东,必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,到时候……


如果是这样,自然就是好消息。


否则曹操是吃饱了撑的,才会冒着天寒地冻在中条山这里修建军寨大营?


又是为什么将曹洪派出去攻打张阳池,让曹休破袭轵关道?


自然是为了勾引骠骑斐潜。


可曹操万万没想到的是,他故意两翼张开,露出中门来,可偏偏就不见骠骑来进攻!


斐潜到了河东,却是这么的沉稳,似乎根本就不在乎曹操是否渡过了大河,是否在中条山上修建军寨。


现在斐潜不来……


这就有些尴尬了,并且有点糟糕。


首先就是粮草,其次么……


郭嘉眉毛动了动,『主公,若是如此……恐怕我等兵发安邑,进入平野之中,便是……』


『绝地。』郭嘉不敢直接讲,但是曹操毫不犹豫便说了出来。


郭嘉默然。


『诸将皆言,图关中当破潼关。却不知河东才是控制大川,雄视西京之重。』曹操缓缓的说道,『平阳沃土,水旱从人,亦耕亦牧,不知饥馑。若是当年杨氏经营得当,使得司隶稳固,又何必如今大兴刀兵?』


当然,这何尝不是在说曹操自己?


早些年的事情,谁能想得到?


若是早一些能想得到,还会有当下么?


不过,郭嘉多多少少明白曹操的一点意思。


『杨氏子空有虚名,民政军事之能,着实一般。』曹操摇头叹息,『这杨氏原本在司隶河东的名望啊,可惜……可惜……』


可惜的是什么?


郭嘉也不敢多想,不能多说。


『传令下去,各部约束自身,暂不得擅自劫掠地方。』曹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,『令许县再筹粮草,输送至此。』


『主公……』


曹操摆摆手,『暂先如此……去办罢。杨德祖到了,就叫进来见某。』


原本曹操也有动过要以河东物资来补充军需的念头,可是现在……


不仅是不能乱动,而且还需要额外招抚,否则就真的等同于将河东之地给推到了斐潜怀里。


可要从后方调送物资粮草,又谈何容易?


……


……


杨修坐在蒲车之上,尽力使得腰杆挺直,保持自己作为一个使者的气度。


平阳城,遥遥在天边。


当年的斐潜,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,平常之时会有谁注意到他?


杨修在很早的时候,就已经是名扬河洛,出入都是高级场所,一举一动都是无数人在传闻颂唱。


一直到了斐潜在河东关键战役之中,一举战定了白波军,以少胜多,平复北地之后,斐潜的名字才渐渐为世人悉知。


但是听起来,依旧像是个无名小卒。


但实际上,斐是古姓。春秋时秦颛顼帝裔孙奔晋,封于裴中为裴君,六世陵迁于解为解君,故而后有裴氏、斐氏、匪氏、垒氏、解氏、履氏等,皆为衍生。


可是,某乃杨氏正支!


杨修忍不住咬牙。


谁听到某的名号,不得说一声久仰?


至于……


斐?


这是个什么姓氏?


没听说过,没代入感,告辞告辞。


正统啊……


他杨氏才是响当当的大汉高等士族!


大汉正统啊!


如今大汉,也要如同这姓氏一般,要落入旁支之手了么?


车辆摇摇晃晃,咯咯吱吱。


像是在哭,又像是在笑。


……


……


站在平阳城头上,斐潜眺望着远处,微微摇头。


『终究还是瞒不过曹孟德。』


曹操派遣了杨修前来下书。


战书。


荀谌在一旁低声说道:『贼进逼河东,然地安民定,不为其所乱……故而多半由此猜测主公于此是也。』


解释当然也是可以这么解释。


斐潜点了点头,没有深究这个泄露的意思。


因为不管泄露不泄露他在平阳的事实,战局都是这样。


潼关曹操打不下来,或者说,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下来,而曹操后方又支撑不住了。农业经济占比越大,便是越发的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。就像是华夏经常论及自身,便是『泱泱大国』,似乎一副非常牛皮的样子,可是真一旦被外敌侵略,便是立刻改口,不过是『疥癣之疾』,不足挂齿。


真要是强大的国家,那些『疥癣之疾』敢来进犯么?


当然,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,至少在很多山东人眼里,斐潜以及斐潜之下的关中政权,或许依旧是不足挂齿的。这些人固执的以为自己以为的,不愿意接受任何的改变。


杨修到了。


似乎是从容不迫走到斐潜面前,深深行礼,『见过骠骑大将军。』


斐潜笑笑,『德祖前来,为杨氏乎,为曹氏乎?』


杨修拱手而答,『非也。修此番前来,乃为天下之「礼」是也。』


『嗯……』斐潜微微眯了眯眼,『「礼」从何来?』


杨修说道:『「礼」从「人」也。骠骑既有安镇天下之所望,亦当知「人情得足,苦于放纵,快须臾之欲,忘慎罚之义」是也。』


斐潜哈哈笑了笑,摆手说道:『德祖远道而来,必然劳累,不妨且去休息一二,待某设宴款待。』


杨修拱手而谢,先退了下去。


斐潜看了一眼荀谌,说道:『友若,你说这杨德祖,当杀不当杀?』


当面笑呵呵,背后拿刀子,斐潜也算是秉承了华夏几千年的『优良传统』……


荀谌一愣,旋即低头而道:『主公,这……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……』


斐潜点了点头,『那么为什么会是「两军交战,不斩来使」?』


『此乃宋楚之战……』荀谌说了一半,忽然停了下来,『主公之意是……』


斐潜笑了笑,点了点头说道,『去办罢。』


荀谌吸了一口气,拱手领命而去。


这种对于使者的『优待』,不仅是在华夏古代存在,在后世也是如此。


但不是绝对。


就比如说曹操如果随便派个人来,斐潜也就随便杀了。


来使不是随便都能当的,就像是如果杨修没有说『天下之礼』,而仅仅是递送一封战书,说不得斐潜就一杀了事,毕竟不能体现出自己价值的人,也就没有了多少价值。


现在,杨修没提什么战书的事情,斐潜同样也没有提。


虽然这明显是杨修的表面上最为主要的任务,但是对于斐潜和杨修来说,显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,因为不仅是斐潜和杨修,连曹操都清楚,重点的不是战书写得如何,而是战书背后的事情。


就像是历史上不是三十个字写得怎样,而是在三十个字后面的三十万兵马江东能不能扛得住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schildrenlibrar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aschildrenlibrar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