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
笔趣阁 > 我的公公叫康熙 > 第四百九十四章 金山(第一更求月票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九十四章 金山(第一更求月票)

  我的公公叫康熙

随着九阿哥一行启程,四阿哥与齐锡也都往御前递了折子。


两人说了阿哥出发之事,还有就是不放心阿哥出行,多给安排了人手。


四阿哥是留京的皇子阿哥,还是九阿哥、十阿哥的兄长,有责任跟御前禀告此事。


至于齐锡,则是难得出格一次,插手皇子女婿的事,还是做个报备更好。


当日信件经兵部车马司送出京,到了三月初九,才送到南巡队伍中。


此时南巡的船队不仅过了淮安府,连扬州府都过了,正停泊在镇江江天寺。


这是千年古刹,建造于东晋年间,原名“泽心寺”,康熙二十五年御题“江天寺”并赐“江天寺”匾,就此改名为“江天寺”。


不过自唐朝开始,周围百姓还是习惯称它为金山寺。


“白娘子大战法海,水漫金山寺里的‘金山寺’就是这里……”


舒舒扶着太后,沿台阶而上,嘴里讲着金山寺的典故。


太后听得津津有味,道:“这个我知道,白娘娘输了,被关进雷峰塔了。”


舒舒道:“是啊,雷峰塔就在杭州西湖边上,这回过去正好看到。”


太后摇头道:“这法海大和尚也管得太多了,就算白娘娘是妖,也是好妖精,还是观世音菩萨的弟子,也没害人呢!”


白蛇有两个师傅,一个是出山之前的骊山老母,一个是行走世间时的观音菩萨。


后世《白娘子传奇》经久不衰,也是因为在大家眼中白蛇没有害人,她只是来报恩的。


可是法海所作所为,却是不问好歹,非要拆散了他们夫妻。


舒舒小的时候看着,也觉得法海就是反派,许仙耳根子软辜负了白娘子。


可是等长大了,才发现当年的盲点。


那就是小青的爱情。


小青喜欢书生张玉堂,两人缠绵,张玉堂就中了蛇毒,差点被毒死。


后来两人分开,张玉堂才平安。


这也验证了人妖无法共存。


白娘子是被仙化了的妖怪,法海也只是在许仙看到了妖气,并不能预测他不能伤身,所以法海的立场也不算错。


等到舒舒再大些,就晓得别的都是表象,身份才是决定立场的决定因素。


法海是释家弟子,与道门对立,没事都要打一架,更不要说还站了大义。


除了白娘子,关于金山寺的典故,就是圣人阳明子十岁《咏金山》。


金山一点大如拳,打破淮阳水底天。


醉倚妙高台上月,玉箫吹彻洞龙眠。


太后向来不喜欢诗词,因为听不懂。


现下,舒舒诵了这个,她老人家听懂了,赞道:“这个诗做的好,说的明明白白的。”


五福晋与九格格对视一眼,她们读了许多诗,自然也分辨出来诗词的好坏。


这首《咏金山》,乍一听粗浅,可是回味一下就会发现大气、优美,俨然大家气象。


金山寺今日戒严,没有外客。


众人陪着太后请香。


一支为平安香,三支为法香。


舒舒就请了一支香,不过在上香的时候,她发现自己要求的事情还挺多。


求额涅平安生产。


求宜妃平安生产。


求七福晋平安生产。


求阿玛长命百岁。


求阿牟身体健康。


求九阿哥路上平安。


舒舒神色不变,心里囧的不行。


不过也是生出一丝丝的期待。


这就是信仰的神奇与伟大之处,能带给人平静与希望。


等到众女卷请了香,就去偏殿供灯。


供灯分为大圆满的一百零八盏,还有小圆满的七盏。


太后就跟两位太妃道:“今年是皇帝散生日,就供小圆满,等到皇帝六十大寿,我再给他供大圆满。”


端顺太妃道:“都说江南寺庙多,这一家家的供下去,小圆满也就成了大圆满。”


淑惠太妃则道:“反正我们从娘娘的例,娘娘供多的,我们就跟着供多的;娘娘供少的,我们也跟着少。”


太后就跟这里的知客僧说了,供了七盏灯,要供满一年。


两位太妃、两位妃、两位贵人、三位皇子福晋、一位皇女,都依次减等供奉。


两位太妃与妃是五盏,其他人是三盏。


每昼夜供灯需要香油七两,这就是所谓“香油钱”的由来。


倒是比想象中的少,太后的香油钱是九十两银子,太妃、惠妃、荣妃的是六十四两,舒舒他们这一等的是三十两。


舒舒跟在后头无聊,在心里默默的换算了一下,得出估算价。


这香油是按照每斤八十文钱折算的。


也不知道这个价格与外头的价格相差几何。


*


禅房中,康熙正与方丈吃茶。


康熙博览群书,对佛道也多有涉猎。


看着老和尚宝相庄严,康熙心中却想到了淮安府的几处寺院的禅师。


还真是不同景象。


那边的僧人枯瘦,如同苦行僧;这边的确实如同弥勒。


一江之隔,江北百姓多有艰辛之处,黄淮一片也是水患不断;到了长江,就只剩下盛世景象。


江南富庶,税赋甲天下。


越是如此,越是需要安稳。


如此也好。


他想着曹寅、李煦近日递上的雨水折子,雨水适宜,春耕顺利,今年是个好年份。


康熙心情不错,看着肥头大耳的老和尚也不觉得絮烦,听着这十几年来江天寺的发展情况。


等到用了斋饭,康熙才回了船上,看到了四阿哥与齐锡的信。


康熙冷哼一声,对于九阿哥“迎驾”之事并不意外。


因为九阿哥之前在信里就念叨过了。


康熙当时还想要下旨让他留京,一时心软,没有管他,没想到就不能放纵,蹬鼻子上脸,还带十阿哥夫妇一起过来。


“真是不知轻重,他自己都没出过门,就敢大喇喇的带旁人出门!”


康熙看了,带了不痛快,跟着梁九功抱怨道:“十阿哥也是,自己也没个主意,怎么能跟着胡闹?”


大婚第二天就出发,连带着“回门礼”都省了,容易让蒙古人挑礼。


梁九功道:“这……都是阿哥们的孝心……”


康熙气笑了,道:“别替他们说好话,哪来的孝心,就是想要趁机游玩罢了!”


眼见他心情好些,不是真恼,梁九功道的:“那九福晋那边,用奴才去知会一声么?”


康熙想了想,摇头道:“算了,等人到了就晓得了,提前说了也是跟着担心罢了。”


谁能放心呢?


齐锡那么谨慎的人,都忍不住安排儿子带了护院跟着。


四阿哥更是将贝勒府的马甲派出来了。


不过也因这个缘故,康熙发现九阿哥身边确实没有老成人使唤。


九阿哥本身也不是稳重人,怪不得大家不放心。


反倒是十阿哥那边,还有个尹德可以用。


九阿哥的舅舅们……


想到郭贵人,康熙又放弃这个想法。


九阿哥让小舅子占了司仪长,那典仪就要派个稳当人。


康熙心中记下一笔。


*


太后舟中,舒舒也在想九阿哥。


三月初三出发的的话,现在到哪里了?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schildrenlibrary.com 笔趣阁手机版https://m.aschildrenlibrary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